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開啟了一個新的歷程,3月份召開的科學大會,使大家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當時百廢待興的企業復興的重要性,中國迎來了科學發展的春天。江蘇分公司在這個大背景下,猶如一艘航船行進在時代的浪潮之中。
1978年6月,當時的三航五處舉辦了首屆技術比武,形成崗位練兵的良好風氣。五處黨委為全面貫徹全國科學大會和交通戰線科技大會的精神,先后召開了南京航校畢業生、生產技術人員座談會,調動技術人員積極性,加快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處黨委請技術人員給領導上業務課、組織業余英語學習班,不少班組建立了技術課等制度,由老工人講授識圖等業務知識,處里還與50多個單位建立了信息互通關系,收集了近百份的科技資料。建立不久的五處高度重視科技的研發,形成了氣力吸泥漿泵、水塔自動進水、混凝土減水劑運用等創新項目??萍际堑谝簧a力的意識在建處伊始已扎根在員工的心里。
五處是在1977年進點連云港的,1978年仍處在邊籌建邊生產狀態,當時有職工953人,有大小船設備240艘(臺),固定資產總額369萬元。1978年的五處克服了材料嚴重短缺,機械設備不足等等困難,提前10天完成了上級交給的生產任務,12月19日,剛籌建不久的五處收到了三航局發來的賀電:“欣悉你處在12月15日完成年度計劃,八項經濟指標達到計劃要求,望你們再接再厲,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長征路上作出更大貢獻。”
在1978年初召開的科技大會上,五處給科技人員定了崗,加了薪,科技人員運用自己所學,在各項工作中積極進取,發揮所長,大搞“雙革四新”,做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科技的力量推動著五處的發展。
時光荏苒,到2016年江蘇分公司迎來成立40周年。40年來,分公司積極開拓市場,不斷優化業務結構,從最初單一的水工市場到如今的大土木,涉及港口航道、公路、鐵路、橋梁與隧道、市政、土建、海上風電、軌道交通等多個領域,憑借雄厚的施工實力和先進的管理理念,施工足跡遍布全國各地以及緬甸、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年施工產值近50億元。
工程創優成績斐然,省部級、國家級優質工程成果喜人;數十項國家專利技術的取得,極大提高了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分公司將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相結合,實踐探索形成了多個優秀工法。積極參與國家標準與行業規范的制定,爭奪行業“話語權”,參與《海上風電設計規范》等多個國家標準與行業規范的制定,提升了企業的品牌形象與知名度,將科技研發提升至戰略高度,先后完成了《新型桶式基礎成套施工技術研究》等課題研發,取得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多項科研成果獲得“中國交建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國交建技術發明二等獎”“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獎”等多個大獎,其中《新型桶式基礎結構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研究》榮獲2016年度“中國水運建設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依靠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使江蘇分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領先機,科技讓企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4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江蘇分公司如一艘航船,乘著科技的東風,駛向了遼遠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