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市S6公路新建工程成為二公司第一個市政公路項目,“鋼筋模塊化”的施工理念被首次提出,這對剛剛走上“路”的二公司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雖然在工程開工前項目部就市政公路橋梁工程和模塊化概念做足了功課,但在業主組織的第一次綜合考評中的結果卻不盡人意,S6公路現場指揮長當時調侃道:“這次綜合考評你們得了第八,下次不要再搞個第九哦。”而當時總共只有8家施工單位參與考評,這對項目部是個毀滅性的打擊。
項目部知恥而后勇,甘當小學生,從最基礎的技能學起,只要有機會就到相鄰的標段“偷技”,拿著手機不停地拍照。在業主組織的觀摩會上詳細記錄、學習其他標段的施工經驗。組織技術人員學習研究高端前沿的施工工藝,靈活運用汲取精華,摸索出一套適應于工程實際需要的施工經驗。
“鋼筋模塊化”施工類似于孩子的搭積木游戲,只是要更加小心翼翼控制每一塊積木的位置,不允許有絲毫的偏差,尤其是小箱梁安裝的精度更是苛刻,現場測量人員采用雙色膠帶標記法成功減小了誤差。最終,在后續業主組織的季度綜合考評中,項目部連續8個季度位列質量單項第一。這種巨大的轉變,令所有人對三航的印象產生了顛覆性的轉變。S6公路項目的順利完成,也標志著二公司新航之“路”已經成功踏出了第一步。
正是二公司的出色表現,后續又相繼承接了嘉閔高架、S7公路項目,成為蓋梁鋼筋模塊化再到預制裝配式工藝的試點。S7公路項目作為“全線預制拼裝”的公路項目在上海市是試行階段,這種工廠預制、現場安裝的工藝能大大縮短工期,而且符合文明施工環保要求。然而,混凝土預制構件包括蓋梁、小箱梁、防撞墻、橋臺、橋面板、防汛墻等品種多,數量大,多樣化的預制構件,導致單個構件過重或過長,運輸的難度很大,只能采取分節、分批的方式。安裝的構件體型大、噸位重,一個蓋梁重320噸、長23.7米,要分成兩節安裝。在吊裝前先拼接附件,貼好環氧粘劑后用雙機抬吊,保證分節蓋梁整體的粘合性。預制構件在吊裝過程中對精度的控制及連接模式的要求更嚴格,哪怕是1厘米的誤差,也需要將地面橋起吊,重新矯正工字鋼的水平位置。上部結構吊裝要控制好立柱垂直度,水平位置精度控制在3毫米以內。三航人就是憑借著這種積極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從最初的開辟新路滿是荊棘到現在走在上海公路橋梁施工的前列。
就在不久前中港印尼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奇虎在參觀S7公路的時候說,回顧二公司在市政公路上短短幾年的發展歷程,“在施工生產管理、質量把控、技術革新等各方面代表了國內市政建設領域的高水平”。他表示要把二公司的精細化施工管理理念和不斷追求技術革新的工藝帶到印尼市場去參與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