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
1.學大慶,三航局形成一個學先進、找差距、訂措施的新局面,局屬各單位修訂了學大慶規劃,規劃在年內建成大慶式企業。7個處2個廠,結成對子搞競賽。第二工程處和局預制廠被命為交通部大慶式企業、上海市大慶式企業。
2.三航局抓緊抓好扭虧增盈工作,消滅局內虧損單位,實現全局一片紅。各單位加強經濟核算制,搞好班組核算,努力增產節約。
3.交通部批復三航局機構設置,決定三航局機關政工系統設政治部、辦公室、組織處、宣傳處、保衛處,行政系統設辦公室、工程處、船機處、科技處、財務處、計劃處、基建處、物資處、人事處、行政管理處、人民武裝部、安全處、援外辦公室。
1979年:
1.三航局工作重點轉移,一切工作圍繞高速、高效、安全、優質目標,提高勞動生產率,開始探索按經濟規律管理經濟,確保全面完成八項經濟指標。
2.工程處進行體制改革,獨立經濟核算,實行合同制,超產獎,開展技術培訓的新路子、新方法。
1980年:
1.為加強對干部的培訓教育,提高干部的思想與業務管理水平,原三航局政治學校改名為三航局干部學校,成立校黨委。
2.三航局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要求各處、廠建立職工教育委員會,成立培訓中心,切實搞好全局的全員培訓工作。
3.我局第五屆職工代表大會和第五屆工會會員代表大會召開,這是粉碎“四人幫”后恢復職代會制度后的第一次大會。
4.在全局職工中開展為四個現代化建設立功活動,推動以增產節約為中心的各項工作的開展,局制定《為四化立功條例》。同時,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轉移到以“四化”建設為中心,做到生產過程中去。
5.開展清倉核庫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物資管理水平。
6.為了更好適應經濟發展和福建地區港口建設的需要,成立三航局第六工程處,三航局進入福建市場。
1981年:
1.在生產任務不飽滿情況下,廣開門路,找米下鍋。
2.三航局出臺《生產經濟責任制(分配方面)試行辦法》,采用計件工資制、預算包干、浮動工資制、綜合獎等多種分配形式,克服平均主義。
1982年:
1.加強定額管理,全面推行經濟責任制。
2.為了使三航局的船舶管理體制適應發展生產和推行經濟責任制的需要,加強管理,提高效能,三航局船處與第二工程處合并,所有船舶分別交給二、三、四、五、六工程處管理使用,使各工程處成為具有獨立施工能力的隊伍。
3.為了更好地開展對外國承包工程業務,三航局成立對外業務處,并啟用“中國港灣工程公司上海筑港公司”印章,開展外國承包工程業務。
4.成立“第三航務工程局職工學校”。
5.為了更好貫徹按勞分配地原則,推行經濟責任制,我局修訂獎勵辦法,以產量、質量、勞動生產率、成本四項指標作為考核依據,計分算獎,核定各單位的獎金總額,把各單位的經濟成果同獎金分配掛鉤,初步打破單位之間的大鍋飯。
6.認真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選拔45名優秀的中青年技術人員選入各級領導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