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中國水運報》報道三航局三公司太湖隧道項目——
《中國水運報》
10月13日,國內在建最長水下隧道——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路面瀝青混凝土試鋪順利完成,標志著太湖隧道正式進入瀝青攤鋪階段。
太湖隧道是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無錫段的關鍵控制性工程,為全國在建最長湖底隧道。該項目由三航局三公司承建,面對國內之最,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遇到了哪些困難?如何突破?又有哪些技術創新?
水工見韌性
據了解,太湖隧道這條“巨龍”建設首先需要進行樁基施工“穩住腳跟”,三航“樁9”需要借助送樁器將長24.7米的混凝土預制方樁送至湖底泥面以下15米,而太湖流域地質以淤泥質粘土和粉質粘土為主,土質硬,吸附力強,直接導致沉樁難度大,而拔出送樁桿更困難,這也導致工程初期效率相對不高。為了解決功效問題,三航建設者將原裝的柴油錘換成更先進的液壓錘,實現每分鐘錘擊30次,可連續錘擊200萬次,不間斷工作1110個小時的新突破,使得沉樁速度大大加快,由起初的每天兩根提高至最高每日可沉樁15根。其次改用高強度送樁桿,從每5根樁更換一次送樁桿改進為每60根更換一次送樁桿,節約了11個小時的更換時間。
項目最終歷時20個月,馬山段3654根預制方樁全部打完,穩穩地扎在了湖底15米處,創下全國非預應力方樁水下送樁紀錄,相比傳統灌注樁,采用預制水泥方樁,工期更短、更環保。
另外,由于項目第三、四、五倉的地質條件差,淤泥質粉質粘土占主導,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壓縮性高,并具有觸變性、流動性等特點,不易開挖、運輸困難。三個倉段全長1711米,固化寬度124米,平均深度8米,固化方量達170萬方,經過多次探討與實地考察,三航局三公司項目部引進螺旋式固化機、采用新型固化劑—坤澤淤泥固化劑,將外側便道淤泥固化先行,以此減少側向淤泥流動的壓力,運用此“三板斧”,攻克淤泥固化“攔路虎”。
工程有創新
“在太湖水下近20米處建隧道,做到滴水不漏靠的是我們對高品質的嚴苛追求?!苯?,太湖隧道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看著光潔平滑、嚴絲合縫的隧道面層,項目常務副經理李寶枝自信地向前來參觀的同行們介紹。據了解,滲漏水現象是困擾隧道施工的技術難題,也是太湖隧道繞不過去的坎。早在動工前,施工團隊就針對滲漏水問題多次召開研討會,為混凝土打造“強健體魄”成為大家的共識。
圍繞大體積混凝土耐久性的關鍵問題,項目部成立了技術攻關小組,結合科研課題研究和現場實踐,提出一整套解決炎熱氣候條件下混凝土裂縫和內部缺陷、提高清水混凝土觀感效果的方式、方法。
此外,項目部還引進具有高新技術水平的制冰機組,以物理降溫的方式降低混凝土水化熱,將混凝土溫度嚴格控制在標準范圍內。在澆筑過程中,引入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預埋分布式光纖光纜,實時采集溫度、振動數據控制混凝土澆筑質量,克服了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時間長、方量大等難題,確保隧道底板一次性澆筑成型。
“太湖隧道項目垂直支護段長達2.8公里,僅靠常規的支架搭設工藝,根本滿足不了進度需求,況且支架搭拆還有周期長、安全隱患大、施工效率低等一系列弊端?!表椖控撠熑私榻B,針對此問題,三航建設者進場之初就成立了科研攻關小組,在無現成施工經驗可循的情況下,獨立自主進行工裝研發,成功研發并應用了整體可移動支架臺車、模筑臺車與鋼筋臺車的雙聯動工藝、中隔墻高大模架及鋼筋臺車的雙聯動工藝。
此外,項目部還建立了鋼筋加工及構件預制配送中心,采用智能分揀機器人等全自動鋼筋加工設備,降低人工投入。同時設置了集現代化、智能化、信息化和機械化于一體的全封閉式混凝土供應中心。通過科技創新的途徑,培養了一批科研人員和產業化的專業施工隊伍,實現了“機械化換人,智能化減人”的最終目標。
環保廣收益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睘榱吮WC太湖“水美”“魚蝦肥”,守住“大美太湖”的美名,項目部在施工中堅持著“無影”“無聲”“有形”的環保理念。
在項目部搭建的太湖臨時碼頭上方,一條高約6米、總長達700多米的“V字形”空中帶式輸送機,成為一道特殊的岸邊風景線。在這條光潔、全封閉的高空履帶里,項目部施工所需要的砂石料等原材料不動聲色地就被運送到了距離臨時碼頭200米的混凝土供應中心里,再通過兩條長約200米的皮帶機,所有砂石料被精準地下料在12個料倉的指定位置。下料完成后,4臺高空霧炮機不間斷地噴灑水霧,把揚塵淹沒在料倉里。
“這樣的傳送方式讓原材料‘來無影、去無蹤’,不僅解決了運輸揚塵的問題,實現了零污染,還減少了原材料陸上運送的時間和距離成本?!表椖控撠熑私榻B。不僅如此,項目部對施工過程中的噪音控制一直堅持“無死角”,分區分段分時,精準控制施工期間的“大嗓門”。
“水上施工部分項目部采用圍堰明挖法逐段施工,打樁均在鋼護筒里進行,縮小噪音輻射面,降低施工音量?!表椖控撠熑私榻B,項目部還制定了“污水零容忍”制度,“三航樁9”定期要進行設備保養維修,含油機艙水及機修污水每次都由專人集中收集后送至指定地點,不讓一滴污水流入太湖,給太湖的生態環境提供“無聲”的關懷。
隨著控制性工程太湖的隧道的全線貫通,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也邁進沖擊階段,預計今年底該項目通車后,將實現與蘇、錫、常三市的高速公路環線直接溝通,還有助于提升滬寧通道作為國家綜合運輸大通道的功能,成為拉動長三角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來源:三公司